“这本《个体工商管理手册》,是我1989年4月领的。看到这本红册子,我就会想起当年摆摊卖鞋的艰辛。”昨天上午,广陵区曲江街道洼字街社区水岸华邑的李根娣告诉记者。虽然已年逾古稀,她说话依然“快人快语”,不带半点含糊。
李根娣的《个体工商管理手册》
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,江都就已经是全国闻名的制鞋之乡。李根娣与丈夫金厚友来自江都大桥镇。金厚友原来是社办厂的皮匠,改革开放后,自己开厂制鞋,是江都最早的个体制鞋企业之一;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,没有文化的李根娣单枪匹马来到扬州渡江南路摆摊卖鞋,后来,又在国庆路上开店经营。2000年,他们的一双儿女接过父母的“鞋担”,从事品牌鞋的销售代理。一家两代人,从鞋匠、鞋贩到鞋商,见证了扬州个体经营的发展史。
金厚友与李根娣都是江都大桥镇的人,两家只有几步路的距离,两人打小就认得。长大后,经人介绍,李根娣20岁那年嫁给了金厚友。
“镇上人家没有田种,要么做生意,要么上班。”李根娣的娘家原来做水果生意,金厚友家做糖果生意。公私合营后,金厚友的父亲进了供销社,还是做生意。
两家人之前做的都是小本生意,受家庭影响,金厚友与李根娣从小就有经商意识。长大后,李根娣进社办胶木壳厂上班,金厚友进社办皮鞋厂当皮匠。
“树大分枝,儿大分家。”结婚后,金厚友与李根娣就开始了独立的小家庭生活,两人虽然都有工资拿,但他们还是利用业余时间,在家门口摆摊卖茶水贴补家用。
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,金厚友翻建了自家住房,欠下不少外债。
穷则思变,就在金厚友与李根娣谋划着如何“变”时,改革春风吹来。1979年,金厚友筹集300元资金,在原大桥公社东园大队租房,办起了江都大桥旅游鞋厂。说起来是厂,其实就是作坊,请来七八名工人,用缝纫机加手工做皮鞋。虽然简陋,但金厚友还是江都最早的个体制鞋企业主之一。
“300元起家,租房、置办设备就用得差不多了,买原材料差钱,只好赊账。”金厚友说,七八名工人,紧赶慢赶,一天也只能做出10多双皮鞋。
销售也难。那时没有个体鞋店,金厚友做出来的皮鞋只能送到扬州中百一店、人民商场等店代销,卖完后才结账。一个星期下来,金厚友就将几箱皮鞋绑在二八大杠自行车上,从厂里骑到扬州城里送货,下雨下雪才舍得乘公交车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农村地区电力供应不足,经常停电,影响生产。无奈之下,金厚友将厂搬到了镇上,10间厂房,比在农村宽敞多了,停电现象也越来越少。
“鞋子卖掉了常常拿不到钱,工人还要开工资,那时办厂看上去风光,其实没有赚多少钱,只够儿女上学、家庭开支。”金厚友回忆说。
李根娣没有读过书,但她自称是“王大胆”,凭着一股敢闯的劲头,一个人来到扬州做鞋子生意。
40岁以上的扬州人也许还记得,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汽车站对面、渡江南路路西,曾经有一条边大棚,大棚下有数十个小摊位,经营衣服、裤子、皮带、皮鞋等,它是扬州最早的工业品市场之一。
李根娣就在这里做生意。她保存着一本《个体工商户管理手册》,由扬州市广陵区工商局于1989年4月17日颁发,执照号码“临字0198号”,经营地点为工业品市场,主营鞋帽服装。
手册内张贴的照片上,李根娣烫了头发,她笑称:“我当时才41岁,但看上去像个老太婆,那些年做生意太辛苦,风里来、雨里去,也没有化妆品化妆。”
“那时的摊位就是一张钢丝床,床上摆着各种鞋,我就坐在床边做生意,每天缴2元钱的管理费。”李根娣说。
那时候做生意有多难呢?李根娣说了一句土话“狗都吃不了的苦”。
因为白手起家,为节省生活开支,李根娣在市场旁边租了一个废弃的客车壳子,搁一张简易床睡觉,用煤油炉烧饭烧菜,开水到附近的老虎灶买。天一亮就去市场,天黑才回到客车壳子里。
“一个人出来打拼,中午没时间烧饭,我早晨去市场前,抓一把米放进灌有开水的热水瓶里,到中午米就涨熟了,就着咸菜喝,也能填饱肚子。”李根娣介绍,晚上用煤油炉子烧个青菜蛋汤、煮一小锅饭,就算是美味的晚餐了。
由于毗邻汽车站,人流量很大,市场上的商品以价格低廉、新潮赢得顾客的青睐。李根娣摊位上的塑料拖鞋尤其好卖,一天的营业额达到100多元,每天晚上,李根娣坐在客车壳子里数钱,越数越开心。
“那时厂里的工人才拿多少钱工资?想到这个,我吃多大的苦都觉得值。”李根娣说。
在渡江南路做了多年生意后,由于市场拆迁,加上有了一定的资本,李根娣开始开店做生意。
“许多扬州人还记得在国庆路菜根香对面,有个‘鞋子大王’店,那就是我开的。”李根娣介绍,店面很小,但再也不用怕刮风下雨了,经营范围以皮鞋为主,一般都是“仿皮”,式样新潮,价格也不高。
那时整个国庆路的个体鞋店还没有几家,李根娣的鞋店生意相当火爆,一天的营业额达到二三百元。
但进货是个难题,那个年代的货运市场还不发达,李根娣都是亲自前往浙江、上海等地进货。李根娣开始都是跟随扬州一帮做生意的人同去,慢慢地就熟门熟路了。一旦听说有一卡车皮鞋运到了扬州,李根娣都是立即放下手头的生意去“抢”货,这省却了她来去奔波的辛苦。
“外地一次进货几大箱,我都是一个人想办法运回来,人拉肩扛,汽车、三轮车轮换,那时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。”李根娣说。
辛勤的汗水浇灌出幸福花,李根娣多年的打拼终于有了看得见的收获。
“20多年前,一家银行在江都路上建了一幢楼,为了在扬州‘生根’,也为儿女着想,我拿出3万元现金购房。”李根娣介绍,当时,她用纸箱将3万元拉到银行,其中有1元、2元的硬币,5元、10元的小额纸币,银行员工数了3个半小时才数完,这些钱都浸润着她的汗水。
进入新世纪,扬州市场经济发展迅猛,商品质量也越来越受市民的重视。李根娣感觉自己有点跟不上时代了。
李根娣育有一儿一女,他们从小就跟着母亲做生意,经商意识也很浓,高中毕业后曾分别在工厂工作过。尤其是李根娣的儿子,曾在鞋业公司当过维修工,对制鞋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。
随后,这对儿女接过妈妈的“鞋担”,做起了两个品牌鞋的扬州代理,如今,在汶河南路、文昌中路都有分店。
儿女的生意红红火火,李根娣“退居二线”。刚开始,儿女每天都回来向妈妈交账,李根娣慢慢发现,银行的存储系统自己也搞不懂了,干脆就不过问了。就这样,李根娣在家当起了邻居口中的“董事长”。
10年前,李根娣在洼字街社区辖区的水岸华邑购买了两套别墅。如今,她的孙子大学毕业后在证券公司上班,外孙也即将走上律师岗位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大桥有个村经济基础薄弱,欠10万元贷款还不上。一位与金厚友相熟的副镇长请金厚友“出马”扶贫。金厚友二话不说,带着资金、设备前往该村。
“我当时在这个村招了四五十名工人做鞋,每人的月工资都有四五十元,这在当年算高的了。”金厚友介绍,一年后,因为电源问题,企业生产不顺畅,他带着工人又回到了镇上。
这时的大桥镇,外地人涌来办鞋厂,对本地人的鞋厂带来不小冲击。金厚友于是将自己的厂房进行了翻建并出租。1996年退出制鞋业的金厚友,曾在江都苏中商贸城经销皮鞋,后来到扬州与家人团聚。
闲下来的李根娣依然闲不住。她当起了楼幢长、小区业委会成员。李根娣说:“我们是改革开放后率先做生意的一代,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好日子,因此发自内心感恩好时代。”
鞋业优质供应商联盟— 鞋行业精准对接服务的垂直O2O平台,为您提供线上营销 · 线下交易的方案,助力鞋企转型升级。作为国内首家专注于国内外鞋业行业发展的垂直平台,汇聚线下地方展厅、线上平台电商营销传播、展会预定及代展、精准对接活动等为一体的行业平台!
咨询热线:18002621517
总部地址:东莞市厚街镇体育路27号建科大厦2楼
温州鹿城:温州市鹿城区总部经济园B区B09栋10楼-11楼
温州瓯海:温州市瓯海区凤坊路75号(温州国家大学科技园)